隨著供應壓力不斷增加,稻米市場對政策的依賴也不斷加重,市場無形之手已難以發(fā)揮應有的自我調節(jié)作用,后期稻谷收購制度改革或可實行“最低收購價+生產者補貼”制度。自2004年我國實行稻谷最低收購價政策以來,在政策、科技等因素的共同推動下,我國稻谷供應形勢不斷改善,并逐步由緊平衡轉為供應相對寬松。2013年以來,早秈稻、中晚秈稻均連續(xù)4年啟動了托市收購,粳稻更是連續(xù)6年啟動托市收購,且收購規(guī)模越來越大,臨儲稻谷庫存不斷膨脹。一些業(yè)內人士對稻米市場的發(fā)展與前景也產生頗多困惑。
困惑一:供應持續(xù)增加需求日益萎縮
多年來大米需求一直持續(xù)剛性增長,但自2013年以后,我國稻谷產量雖然繼續(xù)增長,連創(chuàng)歷史新高,但大米需求卻開始由增轉降,并呈現持續(xù)萎縮之勢,導致稻谷產量供大于求的現象不斷加重。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預計,2012年我國大米需求為20150萬噸,當年國內稻谷產量為20329萬噸,年度產大于需約179萬噸;但到了2016年,我國稻谷產量進一步增加到20693.4萬噸,而同期大米需求卻降為18511萬噸,年度產大于需已擴大到2180多萬噸。大米需求萎縮主要是稻米價格偏高,大米與玉米(1645, 6.00, 0.37%)等糧食作物比價拉大,競爭力下降,導致工業(yè)用稻米與飼料用稻米的需求持續(xù)下降。為更好地解決吃飯問題,追求稻谷產量增加與減少大米需求是糧食行業(yè)幾代人的夢想,但當夢想成為現實,我們卻困惑地發(fā)現,稻米產量高、需求弱也會成為一個大問題。
困惑二:年度供大于需產量持續(xù)攀高
以往我國稻米市場一直處于供應緊平衡狀態(tài),政府千方百計提高農戶種植積極性,努力增加或穩(wěn)定稻谷種植面積。近年來,雖然國內大米需求持續(xù)萎縮,稻谷產量供大于求,但稻谷種植面積仍維持在本世紀以來的高位。在政策和科技的推動下,國內稻谷單產逐年提高,產量也持續(xù)增產,連創(chuàng)歷史新高,自2004年至2015年實現 了“十二連增”。2016年稻谷產量為20693.4萬噸,雖比2015年減產131.1萬噸,但仍居歷史第二位。今年國內稻谷種植面積依舊維持在較高水平。國家統(tǒng)計局農戶種植意向調查顯示,2017年全國稻谷意向種植面積較上年減少0.3%,總體保持穩(wěn)定,若天氣給力,今年稻谷產量仍有創(chuàng)紀錄的可能。在國內稻米出現階段性供應過剩苗頭的情況下,我國稻谷生產卻依然能持續(xù)高歌猛進,這是非常令人困惑的。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稻米市場產銷脫節(jié),稻谷在最低收購價政策支持下價格偏高,種植效益好于其他糧食作物,且有最低收購價托底,在沒有更多選擇的情況下,農戶種植水稻熱情持續(xù)較高。
困惑三:普通大米過剩優(yōu)質大米偏緊
受稻谷產量持續(xù)豐收和大米需求不斷萎縮影響,我國臨儲稻谷庫存快速膨脹,目前累計庫存已超過1億噸,供應壓力十分沉重。與此同時,我國優(yōu)質大米的供應卻一直偏緊,價格持續(xù)堅挺,出現了普通大米過剩與優(yōu)質大米相對不足的結構性矛盾。短期內出現“劣幣驅逐良幣”是正常現象,但持續(xù)數年讓人非常困惑。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國實行的最低收購價政策,在托市收購啟動時只簡單區(qū)分早秈稻、中晚秈稻和粳稻三大品種,沒有將普通稻與優(yōu)質稻分別定價、分開儲存。在普通稻產量普遍高于優(yōu)質稻的情況下,托市收購政策的實施導致銷路不好的普通稻種植效益反而可能高于符合人們消費需求的優(yōu)質稻,使得普通稻種植面積難以減少,優(yōu)質稻面積難以增加,普通稻的收購量越來越大,積壓越來越多。
困惑四:臨儲庫存膨脹進口逆勢增長
2013年以來,我國稻谷托市收購量逐年增加,而去庫存十分緩慢,導致臨儲稻谷庫存持續(xù)膨脹。與此同時,國內大米進口卻急劇增加。2012~2016年海關統(tǒng)計的進口量分別為231.6萬噸、224.4萬噸、255.7萬噸、335萬噸、353.4萬噸,大米凈進口規(guī)模也越來越大,2016年首次突破300萬噸,加劇了國內稻谷的供應壓力。目前這種“國糧入庫、洋米入市”的奇特現象已長達四五年,也十分令人困惑。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國稻米市場在托市政策支撐下持續(xù) 堅挺,而國際大米價格卻因產量增加而持續(xù)走弱,抵銷了人民幣貶值帶來的進口成本增加因素,國內外大米價差持續(xù)較大,進口利潤十分誘人。據了解,今年4月底,國內外大米價格仍保持在900元/噸左右,對大米進口仍有較大的刺激作用。
困惑五:托市收購價高市場價格偏低
我國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主要是防止稻米市場非理性下跌后產生谷賤傷農,引起稻谷生產的大起大落。但是,最低收購價政策實行到現在,已經脫離了政策制定的初衷。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稻谷最低收購價成為市場最高價。因此,托市收購成了普通稻的“樂園”,托市收購的規(guī)模也越來越大。結果是稻米市場經常性地出現“稻強米弱”現象,嚴重影響了大米加工業(yè)的健康發(fā)展,也使得國產大米競爭力下降,帶來了一系列問題。
困惑六:新稻上市價漲供應淡季下跌
在市場充分競爭的情況下,農產品集中上市,供應增加,價格往往會走低;相反,在淡季時,由于供應減少,價格會走高。但近幾年,我國的稻谷市場走勢卻與此相反。每年新稻上市之初,價格往往較低,此后在最低收購價預案啟動后逐步抬升。而在上半年,稻谷價格往往在春節(jié)后就開始逐步走低。5、6月份探至低位,然后開始醞釀下一波反彈。這一反,F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隨著國內稻米市場牛市行情的結束,我國最低收購價在新稻集中上市初期一般要高于市場價,托市收購啟動后,新稻價格會緩慢向托市價靠攏,市場逐步企穩(wěn)回升。而在上半年供應淡季時,因地方儲備稻谷大量出庫,加上臨儲稻谷庫存開始大規(guī)模拍賣,使得淡季時的稻谷供應不減反增,而此時大米需求也處于淡季,稻米市場難以走強。
困惑七:臨儲庫存龐大拍賣遲遲未動
目前我國臨儲稻谷庫存已超過億噸,加上各級儲備稻谷,當前稻谷總庫存量處于歷史最高水平。為此,國家加快了農業(yè)供給側和糧食供給側改革,糧食去庫存也提上議事日程。但目前已是5月份,規(guī)模龐大的臨儲中晚稻卻遲遲沒有開始拍賣。上年臨儲中晚稻暫停拍賣是在9月份,暫停拍賣已將近8個月。目前只有庫存量較低的臨儲早秈稻還在拍賣。事實上,由于上年中晚稻收購進度較快,今年元旦后市場新稻糧源就有所偏緊,推動稻米市場持續(xù)走強。一邊是龐大庫存急需消化,一邊卻遲遲不出庫,也讓市場感到非常困惑。如今稻米市場給人的困惑還有很多。國家今年首次全面下調了稻谷最低收購價,但總體下調的幅度較小,步子依然邁得不大,預計其效果也將有限。后期仍需加大改革力度,從根源上著手,加快完善稻谷最低收購價政策。
近年來,我國在糧食收購制度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今年開始,大豆和棉花(16140, 65.00, 0.40%)已不再實施目標價格,將采取與玉米同樣的政策,即試行“市場化收購+生產者補貼”制度。“市場化收購+生產者補貼”既可以保護農民的合理生產利益,又可讓農產品購銷市場化,發(fā)揮市場無形之手的作用,現階段對化解國內高庫存有積極作用。隨著“市場化收購+生產者補貼”制度的成熟,未來稻谷走玉米收儲改革的路子可能性也較大。不過考慮到稻谷是主要口糧品種,為保證口糧絕對安全,首要任務就是要確保稻谷生產不能大起大落,因此,現階段稻谷的收購制度改革將有別于玉米,可實行“最低收購價+生產者補貼”制度。
當然新的最低收購價政策將回歸到政策制定的初衷,可能不再一味固守維持較高的市場價格,以增強國產大米競爭力,加快去庫存。一方面,通過繼續(xù)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可以在稻谷價格較低時進行干預,防止稻米市場大起大落,影響穩(wěn)定;另一方面,通過實行“最低收購價+生產者補貼”制度,相當于給種稻農戶上了雙保險,可以更好地保護農民的合理種糧收益,從而保護稻谷生產產能,避免稻谷生產發(fā)生大的波動。